{{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慶中秋! 🎉 特定商品滿 $1,500,免國際運費!📦🌕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今年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創下十三年來最嚴重紀錄,截至七月底,死亡個案都是感染伊科11型的新生兒,併發重症病例中近半數也是新生兒。醫師提醒,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生產前後應勤洗手,盡量不要去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並儘量避免與患者接觸。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表示,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都容易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感染初期會有發燒、活動力下降、喝奶量變少等情形,特別是出生七天以內的新生兒,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盡速送醫治療,以免拖成重症。
邱南昌指出,新生兒除了出生後接觸腸病毒患者,另一個可怕的感染途徑是產前母嬰垂直傳染,尤其生產過程中產道和肛門接近,若接觸受病毒汙染的母體血液、產道分泌物、糞便等,感染機率大增。
若希望讓剛出生的小寶寶遠離腸病毒,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陳治平提醒,準媽媽懷孕期間、生產前後的防護措施相當重要。除應勤洗手保持個人衛生、少出入人多場所,若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後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肌肋痛等症狀,或家中其他幼童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
媽媽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可繼續哺餵母乳嗎?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由母乳傳染腸病毒很罕見,如不幸染病多是因哺餵過程接觸口鼻分泌物。母乳是增加寶寶抵抗力的好方法,建議媽媽們如身體不適,可先徵詢醫師是否哺餵母乳;如要哺餵母乳,建議將雙手洗乾淨後將母乳改以奶瓶盛裝,由健康家人協助餵奶。
上周新增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1歲多女童,7月中旬起因陸續有發燒、肢體紅疹、肌抽躍等情形就醫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重症,所幸經治療後病情改善並已出院。
今年累計2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9例為新生兒,感染型別分別為伊科病毒11型9例,腸病毒71型3例,克沙奇A4型、克沙奇B1型各2例,克沙奇A9型、克沙奇A16型、克沙奇B2型、克沙奇B3型各1例,另有1例同時檢出克沙奇A16型及腸病毒71型。
近期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今年已出現52例腸病毒71型散發個案,顯示社區 持續有腸病毒71型活動。
疾管署再次提醒,5歲以下幼兒是腸病毒併發重症高危險群,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落實正確勤洗手、有症狀避免接觸嬰幼兒等;如發現嬰幼兒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應盡速帶至醫療院所接受診治,確保健康。
資料來源: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