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雙薪家庭已接近六成,當然台北市比率更高。女性身為上班族,下班後更是身兼媽媽、老婆、媳婦的角色,下班後一回到家,孩子難免會黏上來撒嬌胡鬧,這時連平常帶孩子的婆婆說話,孩子都不聽了,這時婆婆總免不了碎嘴幾句: 「平時你不在,孩子給我帶的時候,他都不會這樣,你平時是怎麼教的?」

可能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不在家寶寶更好哄,吃飯睡覺都是正常的,而到媽媽下班回家了,寶寶就變得不那麼好對付。

 

 

《美國育兒雜誌》裡提到: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母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身邊一位媽媽朋友說,女兒三四歲的時候,外婆幫忙帶孩子。她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天她快遲到了,孩子還在鬧著不肯穿衣服,說不好看,那不舒服。好不容易抱到餐桌上,孩子還在死纏著她,非要她一口一口的餵,怎麼哄都沒有用。後來看見外婆從廚房來了,女兒一下就不鬧了,要多乖就多乖,在餐桌上好好坐著。看到孩子的變化,她說,自己一出門就忍不住流淚了。因為外婆比較嚴厲,孩子不乖就喜歡大聲斥責,沒想到,女兒那麼小竟也懂得看臉色。

難怪之前出差前,女兒半夜就醒了,還不停哭鬧著,不讓她離開,其實孩子並不是無知,只是依戀媽媽。在媽媽面前,孩子感受到理解、保護和愛,就會做最真實的自己。他知道,無論他怎麼鬧,媽媽對他的愛永遠不會變。如果遇到麻煩,媽媽會幫忙解決,如果哭鬧,媽媽也會捨不得。可是面對旁人,與其說孩子乖巧,不如說他是謹慎且防備著的,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像媽媽那樣,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尤其當孩子進入情感表達的敏感期,他們對父母,特別是對媽媽的態度,更會有非常大的變化。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4到5歲是孩子情感表達的重要時期。

在這段期間,孩子的心理狀態非常脆弱,喜歡往父母懷裡鑽,親吻父母,黏著父母 ...... 這不僅是在索求愛,其實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滿足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離他很遠,不再愛他,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愛默生說,「被了解是件奢侈的事。」而對於孩子來說,只有被父母瞭解,親子關係才能健全,孩子的成長才能更加順暢。曾經聽過一個案例,一名一年級的孩子軒軒,父母長年在外地工作,他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孩子平日裡還好,但每次父母回家,他就變得特別不聽話,以致於奶奶總是抱怨兒媳 : 「看到了吧,每次你們在,孩子就不好好吃飯,作息也打亂了,等你們走之後,我們又得花好幾天才能調回來。 」面對這種情況,軒軒媽媽也很頭疼,說也說了,罵也罵了,到最後次數多了,就變得恨鐵不成鋼,孩子也越變越叛逆。後來,軒軒的成績一落千丈,找他談話時,他表示 :「不管我成績多差,爸媽都不會在意了吧 ? 」

那時我才知道,軒軒之前的不乖,只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可父母卻以為孩子就是任性、胡鬧。小王子裡有這樣一句話 : 「大人怎麼都不能明白我們的意思,我們也懶得給它們解釋。」對此大人卻覺得,「孩子不解釋,我們怎麼明白呢?」

 

 

其實,對於表達能力還不夠好的孩子來說,那些不乖的、或者是反常的行為,就是他們在說,「我需要你的關注阿。」

孩子終究是孩子,對他們來說,最愛的人就是父母。如果媽媽不能全心全意地陪伴他,孩子就會「吃醋」,會以為媽媽不愛他,所以才會選擇用激烈的方式,去引起媽媽的關注。美國心理健康學家表示,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時,會表現得更真實。因為知道他們是愛你的,所以會將最真實的自己表現在他們面前。大人都如此,何況孩子。如果孩子在我們面前表現「不好」,那只需要給他熱情的擁抱。表現出對他們的關心,接納孩子混亂還有負面的情緒,那他們也會慢慢敞開心扉,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

 

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遊戲,去幫助孩子處理自身情緒,建立安全感。比如說,在床上或墊子上玩摔跤、枕頭大戰。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可以適當的表達一下對父母的憤怒。在家裡玩追逐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抓住他,讓他再次奔跑,或假裝抓不到他,這種體力遊戲,其實也是在鍛鍊分離。

當孩子黏著我們不放時,玩玩「我需要你」的遊戲。抓住孩子的手或者衣服,誇張地說 : 「我知道,你希望我走開,這樣你才能好好地玩。但我需要你,我只想跟你在一起,請跟我在一起好嗎?」

孩子會感到非常新鮮,他們喜歡這種感覺,因為這時由他來決定著是否和我們分離,而不是被我們推開。如果孩子選擇要推開我們的話,記得告訴他 : 「好吧,我知道你會回來,我們永遠都會在一起。」

 

孩子哭泣其實並不是脆弱,他們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給任性的孩子多些愛,情緒穩定的能力才能建立起來,千萬不要讓小事,變成心事。孩子終將與我們分離,到那時,就算想讓他們黏著,也不再可能了。所以,現在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和關注,以後就會少一些遺憾和無奈。

 

資料來源:網路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