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還不夠好,有時玩得瘋了控制不住自己,一不小心就骨折了。「骨折」兩個字聽起來好像很可怕,其實它在兒童中是非常常見的。對6歲以下的寶寶來說,骨折排在最常見損傷性疾病的第4位。提前瞭解骨折的急救方法,在緊急狀況發生時,你會淡定許多。

 

 

寶寶骨折分幾種?

 

1. 樹枝狀骨折

 

大多數寶寶骨折都是這種類型。也就是寶寶發生骨折時,骨頭像嫩枝折斷時一樣彎曲,僅僅是骨皮質受損。

 

2. 隆起骨折

 

發生這種骨折時,寶寶的骨頭壓縮、彎曲,骨頭的支撐力變弱,但沒有發生完全性骨折。

 

3. 弓形彎曲骨折

 

這種骨折是指寶寶骨頭彎曲但沒有斷損,這在兒童中也非常常見。

 

4. 完全性骨折

 

在完全性骨折中,骨頭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完全被破壞,這是最嚴重的骨折,但也有可能發生在寶寶身上。

 

根據骨頭是否移位,骨折還可以分為穩定性骨折(即骨折斷端依然處於正確而穩定的位置內)和不穩定性骨折(即骨折端易移位或復位後容易再移位);根據斷骨是否穿破皮膚,骨折又可以分為開放性骨折(骨折端刺破皮膚暴露在外,引起骨折處皮膚破損)和閉合性骨折(即骨折處皮膚完整)。

 

 

寶寶骨折和成人不同

 

寶寶骨折和成人骨折差別很大。寶寶的骨頭更加柔韌,骨質多孔、骨膜肥大,可以起到很好的減震作用,骨折時不容易完全斷裂移位。因而絕大多數的寶寶骨折都不需要手術,只需要固定住受傷部位,比如「打石膏」,等骨頭自行癒合、自行校正即可。

 

 

骨骺分離與骨骺骨折,是寶寶骨折的特有類型。骨骺決定著寶寶骨頭的發育。如果骨折之後,骨頭愈合不正確就有可能彎曲變形或造成受損骨頭比其他部位的骨頭發育緩慢,造成長短腿等。而這種骨折帶來的影響很有可能在受損後幾年甚至更長時期都看不出來,等發現時已經晚了。所以骨骺骨折,有時需要通過手術來降低將來出現骨頭發育問題的風險。

 

 

如何辨認寶寶是否骨折?

 

骨折有時會伴隨著扭傷發生,但閉合性骨折並不總是那麼容易辨認出來的。下面這4種情況,只要發現其中一種都應該引起家長的警惕:

 

1. 寶寶感到某個部位劇烈疼痛,患肢活動受限,不願意移動患肢。

 

2. 按壓寶寶的患區,壓痛感極為明顯。

 

3. 患肢局部腫脹,皮膚變色。

 

4. 在發生嚴重骨折時,寶寶的肢體還會變形。

 

 

寶寶骨折的急救辦法

 

如果寶寶只是四肢輕度骨折,先把患肢固定。家長可以用繃帶加上報紙、雜誌或木板製成簡易的夾板,保護受傷部位,防止發生移動。然後用涼毛巾或冰袋為寶寶冰敷,以減輕疼痛。注意,太小的寶寶不要用冰敷,會損傷皮膚。

 

如果骨折處出血,家長可以用壓迫止血或橡皮筋管、橡皮帶環扎肢體止血。每隔30分鐘左右放鬆一次,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肢體缺血壞死。

 

做完以上的簡單處理之後,就要送寶寶去醫院了,醫生得做X線來檢查骨折的情況,再採取進一步的治療。

 

 

如果是腰部、胸背或肋骨骨折,忽略以上步驟,應該盡快找一塊木板將寶寶抬到醫院救治,或者打120等專業醫護人士來處理。千萬不要背起寶寶或抱他,否則可能會因骨折部位活動錯位而損傷神經、血管,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沒有骨折只是脫臼怎麼辦?

 

如果寶寶的受傷部位在關節處,就可能不是骨折,而是脫臼了。家長用力拽拉寶寶、提著寶寶的手教他學走路的時候最容易使寶寶的胳膊和肘關節脫臼。如果看到寶寶的手耷拉著無法抬起,那就是脫臼了。

 

 

遇到閉合性的四肢脫臼不用慌張,盡快在2-3小時內帶寶寶到醫院給醫生復位就行。注意送醫院過程中,不要移動寶寶的患肢,以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復位以後不代表寶寶就能像以前一樣隨意活動了,護理不當,是有可能造成寶寶習慣性脫臼的。恢復期間,盡量不要讓寶寶頻繁或大幅度地活動受傷關節,需將患肢固定7-10天,然後再去醫院復查,確認是否完全康復。

 

 

 

👉註冊【那位媽媽】官網會員,即可現領100元購物金

生日當天還會自動發送300元購物金唷~~點我註冊去

 

👉加入LINE社群,好禮抽不停、好康優惠等你來領。

也歡迎來自各地地方媽媽加入我們一起尬聊育兒媽媽經–點我加入LINE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