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衛生福利的台南市前副市長顏純左表示,如果少子化是國安問題,則當年度高離婚率、結婚對數減少,都將預告下一個年度的「少子化」加劇。就算以現況來看,主政者以催婚(未婚聯誼等)、促婚方式,或許能提高每年的結婚對數,但對高離婚率似乎無計可施。

對政府而言,要如何因應離婚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安全問題,將是另一個重要挑戰,我們也面臨最重要的課題— 關於離婚的事情,關於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子女教養方面的問題。對於孩子,很多家長都充滿了愧疚及擔憂,深怕對孩子成長產生影響;處於單親家庭的孩子,內心更加敏感,他們叛逆的舉止其實是內心的孤獨造成的。當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脆弱的心理受到觸碰時,很容易以激進行為作出反應。若監護人沒有察覺行為背後的意義,只是一味的責罵,便可能造成家庭關係的緊張局面。

 

 

​⬛真正傷害孩子的不是離婚本身,而是父母對待離婚的看法。

很多父母認為不告訴孩子已經離婚的事實,是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希望給孩子更多時間,讓孩子接受「父母離婚」這件事。

坦白說,會有這種想法的家長,本身內心對於離婚這件事就是不能接納的,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從父母本身去調整,進而影響孩子。在離婚前,很多父母在婚姻裡面已經感受不到幸福了,一直有想離婚的念頭,但為了給孩子一個所謂完整的家而勉強地過著日子,但如果一段婚姻裡面已經沒有愛了,只有爭吵、怨恨、背叛甚至家暴,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面,每天目睹的是爸媽的爭吵及冷戰,實際上這才是對孩子傷害更大的。更甚者,當夫妻角色失衡時,孩子夾在兩方間容易變成情緒勒索下的犧牲品。

離婚 ≠ 單親,父母對待離婚的看法將影響孩子對離婚的看法,只有接納了離婚的事實,呈現給孩子一個情緒穩定、內心獨立、自信的父母,給予了孩子足夠的愛,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甚麼時候告知孩子,該如何告知?

首先,一個人帶孩子的爸爸或媽媽,應該重塑生活的信心,從過去的陰暗中走出來。並在當你覺得孩子開始關注爸爸和媽媽為什麼不在一起的時候,坦白告訴孩子事情的真相,讓孩子能從心底慢慢接受這個事實,「爸爸媽媽因為相愛才有了你,後來發生一些事情,我們不再相愛,所以只好分開生活。爸爸媽媽分開後都同意由媽媽來撫養你比較好,所以你就和媽媽生活在一起。爸爸媽媽的分開只跟我們自己有關,是我們相處的問題。但,即使我們分開了,我們對你的愛是不會變的。爸爸媽媽都會一直愛著你。」

而不是故意迴避或者絕口不提,那樣只會讓孩子感覺像被欺騙,因為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會逐漸明白原因;與其隱瞞不如早些告訴他們,讓他們接受事實。或許孩子短時間理解起來會有困難,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陪伴者的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重大,讓孩子看到的不是終日以淚洗面,負能量滿滿的爸媽,而是勇敢面對問題的父母。再者,關注孩子內心的變化,用平和的語氣平等的對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講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分開的原因,多和孩子做雙向平等的溝通,讓孩子能感受到愛與關懷。

 

​⬛如何正確引導單親孩子的心理。

 

1. 不要把仇恨轉嫁給孩子

有些家庭解體後,撫養孩子的一方拒絕另一方來看望孩子。有些父母還告訴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媽媽不要你了,他走了。」這些做法不但剝奪了另一方對孩子的探視權以及愛的權利,並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埋下仇恨的種子。父母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負起對孩子的責任,讓孩子在愛中健康成長。要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離婚了,但並不代表對他的愛會消失。無論是父親或母親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著要甩掉他,不愛他。

2. 不拒絕對方的探視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極端的案例,離婚後,撫養孩子的一方拒絕對方探時孩子,甚至是對方的父母等親人。這樣的結果是孩子見不到生命中一半的親人,讓孩子失去了完整的愛。保證父母完整的愛,即使是離婚,也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雙方時時刻刻的愛。

3 . 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父母離婚,孩子往往心情受到影響,不喜歡社交,進而影響人際關係。父母應鼓勵孩子多參加群體活動,讓他們和同齡的夥伴一同遊戲、學習,使他們的心情開朗、活潑。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精神生活充實了,也能早點從父母離婚所造成的陰影中走出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希望與現實之間,總是隔著千萬里,但只有心中有愛、有信念,不沉淪,才能在遭逢變故時鼓起勇氣自我調適心情,重新變得有力量。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及網路文章分享

 

 

👉註冊【那位媽媽】官網會員,即可現領100元購物金

生日當天還會自動發送300元購物金唷~~點我註冊去

 

👉加入LINE社群 與各地媽媽聊聊自己的心情

有人陪聊總是比較好的~點我加入LINE社群